小燕尾

Enicurus scouleri   Vigors
   

  15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据采自湖南的标本)
成鸟:额部、头顶前部、腰和尾上覆羽为白色,腰部白色间横贯一道黑斑;上体余部黑色;两翅黑褐色,大覆羽先端及次级飞羽基部白色,形成一道明显的白色翼斑,内侧飞羽外翈具窄的白缘;中央尾羽先端黑褐色,基部白色,外侧尾羽的黑褐色逐渐缩小,而白色却逐渐扩大,至最外侧一对尾羽几乎全为白色;颏、喉和上胸黑色,下体余部白色,两胁略沾黑褐色。
虹膜黑褐色;嘴黑色;跗踱、趾及爪等均肉白色。
幼鸟(据7月10日采自云南维西的标本):额和头顶前部黑褐色,颏、喉和前胸近白,羽端黑褐色,其余部分与成鸟略同,而黑色部分较成鸟浅淡。
量衡度 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0) 16.86 123.9 11.22 75.66 50.77 23.4
(15—20) (115—158) (10—12) (75—82) (46—54) (22—25)
♀♀(10) 16.25 122 11.11 70.5 48.55 22.66
(14—20) (114—130) (10—12) (65—77) (42—56) (22—24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额、头顶前部、腰和尾上覆羽均白;上体余部黑色;翅黑褐色,具白色翼斑;尾羽白色;中央尾羽先端黑褐色;颏、喉和上胸黑色,下体前黑后白。两性同色。

大小

量衡度 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0) 16.86 123.9 11.22 75.66 50.77 23.4
(15—20) (115—158) (10—12) (75—82) (46—54) (22—25)
♀♀(10) 16.25 122 11.11 70.5 48.55 22.66
(14—20) (114—130) (10—12) (65—77) (42—56) (22—24)

生物学

生态 常成对或单个活动在山涧溪流边、河边的岩石上。叫声单调似“吱一吱一吱”。郑作新等(1973)、吴至康等(1986)及彭燕章等(1987),前后曾剖检过15只鸟胃,胃中内含物几乎全为昆虫碎片及幼虫残块,也有甲壳虫等类及水生昆虫残渣。吴至康等(1986),在1981年5月20日曾发现在贵州绥阳县近小溪旁的岩石上,有亲鸟给2只出窝的幼鸟喂食。颜重威(1987)曾发现此鸟在台湾于6月间育雏。巢筑于溪边岩石的壁缝上,巢呈碗状,以苔藓类和草根等为材编织而成。

生境信息

生态 常成对或单个活动在山涧溪流边、河边的岩石上。叫声单调似“吱一吱一吱”。郑作新等(1973)、吴至康等(1986)及彭燕章等(1987),前后曾剖检过15只鸟胃,胃中内含物几乎全为昆虫碎片及幼虫残块,也有甲壳虫等类及水生昆虫残渣。吴至康等(1986),在1981年5月20日曾发现在贵州绥阳县近小溪旁的岩石上,有亲鸟给2只出窝的幼鸟喂食。颜重威(1987)曾发现此鸟在台湾于6月间育雏。巢筑于溪边岩石的壁缝上,巢呈碗状,以苔藓类和草根等为材编织而成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见于原苏联中亚地区东南部,阿富汗,巴基斯坦,印度,尼泊尔,以至缅甸,越南北部。

国内分布

甘肃南部,陕西;向南达长江以南地区,西抵四川西部康定、西南部木里、中部灌县,云南西北部,西藏南部聂拉木、错那,东至台湾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Hartert(1910)以台湾的小燕尾,翅较长些,头顶白斑亦较大,认为是另一亚种,命名为 E.s.fortis。 Vaurie(1955)查看台湾与大陆标本,二者翅长多相重叠,头顶白斑的大小,相差亦不显著。又据 Hachisuka 等(1951,p.71),台湾的小燕尾翅长为“72—75”毫米,与我们标本的量度几乎互相重叠,同时还较我们所得的平均翅长(75.66毫米)还稍短些。因此,Hartert's fortis 不能确立,而小燕尾只可当作一个单型种。